端午节是古代卫生防疫节 下
人们在端午日纪念一些忠烈人物,似为我国古代较普遍的民俗,纪念的人物也不仅是屈原,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和故事。例如《清嘉录》中记吴地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浙江一带则曾盛行在端午节纪念越王勾践,这是早于屈原的人物。屈原之后又有在端午日纪念马援(东汉/广西)曹娥(东汉/浙江)、戚继光(明代/福建)及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浙江)等活动的流行。 端午节虽不起源于屈原,但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人格魅力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把纪念屈原融入到端午节的活动中,无疑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闻一多先生在指出端午节不是源于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肯定了把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意义。他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说:“是谁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 可以明确的是:端午节不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而形成的节日,是先有了端午节,后来才有在该节日开展对一些历史英烈人物特别是屈原的纪念活动。 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禳毒避疫 闻一多先生仅依据赛龙舟和吃粽子两项活动考证端午节起于古吴越对龙图腾的祭祀,似欠全面。《夏小正》记载端午日的活动是采药、蓄兰、沐浴,端午节更多的风俗与禳毒避疫有关。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吕氏春秋·仲夏记》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五月五日又是恶日。《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因为田婴相信五月五日生的人“将不利其父母”的迷信传说(孟尝君也早于屈原)。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说;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究其原因,端午时值农历五月仲夏,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所谓“五毒并出”(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是容易发生疫厉流行的季节。因此,古人把它看成毒月恶日。选择端午这一天开展卫生防疫活动有一定道理。古人端午节有在屋中贴五毒图的民俗,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寓意将毒虫刺死,除害免灾。 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