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形势让乡医更有干劲
我的家乡地处河南登封少林寺南山,位于少室山脉的丘陵地区。在上世纪60年代,这里贫穷落后,缺医少药,群众看病非常困难。梅村中医卫生所建所初期,只有一间瓦房,一名中医医生,服务人群只限于本村三百多口人。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中医中药经费投入的增加,卫生所扩展为拥有32名以中医中药为主的医护人员,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服务全市14个乡镇及周边地区的新农村中医卫生所。 2007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专程来梅村中医卫生所调研,了解到我们利用本地野生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群众防病治病的实践,对我们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尽量使群众少花钱或不花钱也能治病的做法给予肯定。并嘱托我们要进一步合理利用药材资源,扎根基层、服务百姓。 近年来,农村中医药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全面快速发展,我们乡村医生更有信心,有干劲了,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拨专款用于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每个行政村由国家投资建立标准化村卫生室,配备中药药柜等中医药适宜疗法所需的诊疗设备和常用的中医诊疗设备,突出了中医特色,改善了医疗条件,方便了群众就医。 加大力度培养中医药人才。近几年来,每一位乡村医生都多次到上级医院免费参加各种中西医培训班。乡村医生学了更多中医中药知识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及农村常见急症的抢救技术,能够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2015年3月,我和河南省20名乡村中医师参加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的“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培训班。3个月的跟师学习中,专家就中医药急诊急救、中医药适宜疗法、农村常见病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系统培训。我们学到了运用中医药诊疗农村常见危重病和部分疑难病的临床思维。 建设中医特色医联体。我们和郑州市中医院、郑州市三院等医院建立了医联体,以中医中药为主进行诊疗,落实分级诊疗,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建设。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挽救了很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 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急诊急救进农户、中医中药进农户、健康教育进农户等服务活动,把中医药服务送到每家和每户。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梅村落后的医疗条件。我们乡村医生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乡村医生的关心和培养,感谢党和国家的农村中医药惠民好政策,我们要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等重点工作中发光发热,为更好服务基层民众、推动农村中医药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作出更大贡献。(郭光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