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网上中药材市场—药博商城!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 会员中心药博商城首页 | 密码安全 | 我要留言 | 购物车(0)件商品 | 客服中心

贵州毕节:小药材的大“钱”景

来源:药博商城  责任编辑:小强  日期:2015/03/09 14:56:11   浏览次数:1631
分享到:
【导读】 近年来,威宁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努力打造“中国西南道地的绿色中药材基地”。通过扩大规模种植、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市场流通、推进外贸出口,抓质量打造名牌,威宁“药材之乡与天然药库”美名渐扬。

    

  生态环境延展产业优势

  威宁自治县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为切入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中药材种植业,稳步推动威宁中药材产业向规范化生产、精深化加工、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

  威宁低纬度高海拔与河流溪沟深切割,形成河流溪沟旁小型谷地的河边地区,高原山间盆地、坝地的半凉山地区,以及山脊平原的凉山地区,三个地区气温相差较大,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材资源,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是推动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客观需要。威宁中药材在中国西南具有显著的特色优势,大多为原生态环境生产,品质较好,党参、半夏、天麻、金铁锁、重楼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药材。中药材产业的兴起,为威宁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拉动了威宁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建合作社向规模发展转变

  威宁是“中药材之乡”“天然药库”,不仅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更有种植药材的传统。但是多年来,一家人经营几亩地,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化程度低、不适应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一度造成了中药材优势不优、特色不特、出口不畅的困局。

  如何让中药材成为威宁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支柱?为了扩大规模,把产区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威宁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建设“中国西南道地的绿色中药材基地”的目标,按照打造一个品牌(威宁党参),致富一方的工作思路,力争近年内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

  在迤那镇五星村,笔者看到许多村民在郁郁葱葱的药田里拔草,多辆小轿车、农机车在路边排起了长龙。村支书陈杰告诉笔者,仅近年三、四月份党参苗销售完毕后,全村收入最多的达1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1万余元,全村小轿车由原来的2辆增加到现在的35辆,农用拖拉机由原来的56辆增加到现在的180辆,大型农用车由原来的5辆增加到现在的20辆,小货车更是几乎家家都有。依靠中药材,迤那镇五星等8个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规模种植中,少不了药材专业合作社。威宁县黑石镇繁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百合、金银花、桔梗、党参等中药材;在二塘镇梅花村党参基地的药田里,药农们正在给党参除草。合作社理事长蒲周凡等向笔者介绍,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引导广大社员群众进行各种大宗中药材种植,推行“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显著效果。

  目前,威宁自治县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活跃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药农收入高于其他产业

  “现在国家政策就是好,种药材政府不仅提供培训、技术,还发放补贴,我们种的药材不愁卖不上个好价钱!”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说起种植中药材,当地药农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威宁自治县积极鼓励企业和大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中药材集约化发展,已建成迤那、哲觉、海拉、小海、二塘、盐仓、观风海等乡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中药材示范产业带。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覆盖15个乡镇58个村8000余户20000余人,全年药农人均收入比其他产业增加纯收入600余元。

  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

  威宁自治县把扶持中药材深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作为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有效手段,采取外引内生的方式,一方面积极引进贵州宏福堂道地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中药材加工企业投资建厂;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壮大党参、半夏、天麻、金铁锁、重楼、玛卡、百合等一批重点中药材加工企业,推动中药材加工业不断扩规模、提质量、上层次。 通过深加工企业和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多种经营模式,既发挥了示范和带动效应,又提高了中药材产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中药材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点击附件下载:
关于我们法律声明资质证照中药材禁售目录商务合作中药材药食同源目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皖)-经营性-2019-003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皖B2-20160089
公安机关备案号: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556   皖B2-20160089-1号
版权所有 本公司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