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8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也是近38年来的最早中秋。天文专家说,中秋是农历节日,在公历上时间跨度比较大,主要出现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农历八月最圆的月亮将出现在明天,也就是农历八月十六9时38分。
此外,今天凌晨1时1分,已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资料显示,二者上一次相逢还是在1957年,而下一个中秋和白露在同一天的年份则是2052年,阳历对应日期为9月7日。
专家提醒,白露后,天气就开始转凉了。此时节,暑气渐去,凉意渐生。近期早晚温差逐渐加大,大家赏月时要注意添衣保暖,以免感冒着凉。
家乡过中秋·传统习俗
我们都知道中秋佳节一般地方都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当然一些地方还保留有其他一些传统习俗。还记得家乡那些有趣的习俗吗?
江西赣州:客家“烧瓦塔”
在“客家历史文化第一名村”的江西赣县白鹭古村,村民们穿着客家传统服饰,围着燃烧熊熊火焰的“瓦塔”,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以客家人特有的方式庆祝“中秋”佳节。

村民们把树枝、柴油、硫磺等材料围绕在“烧瓦塔”,三名烧火工轮番上阵,往塔上撒硫磺,泼柴油。一座由土砖和土瓦搭成的3米高空心塔噼噼啪啪发出声响,熊熊燃烧的火苗在瓦塔周围如同焰花灿烂飞舞,火焰从砖瓦的缝隙直向天上蹿去,场面十分壮观。
烧瓦塔作为客家人的的习俗之一由来已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点燃烧瓦塔是用来做信号以抵御侵略,后来逐渐演变为庆祝中秋、新年等重大节日的民俗表演活动。
福建福州:“摆塔”
“摆塔”是福州特有的中秋风俗,源于明朝嘉靖年间。那时,倭寇屡犯闽浙沿海,戚继光奉命来闽抗倭,连打几场大胜战,其中一场正逢中秋节。

福州当地有钱人为庆祝胜利,把家里珍藏的古玩等摆在厅堂供人欣赏;平民百姓则搭摆砖头、瓦片为乐。
江苏淮安:穿“兔儿鞋”
凭经验设计样式,靠手工裁剪鞋帮,一针一线纳鞋底,中秋假期,手工制鞋“艺人”们集体在路边秀起了自己的针线活。兔儿鞋、老虎枕头这些具有浓烈传统特色的商品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

在淮安市清浦区环城路口,七十多岁的李大妈摆了一个小摊,摊子上是款式各异,色彩鲜艳的小鞋子,鞋头上绣着白兔和月亮。这两天,李大妈的生意特别好,很多路过的市民都会给自家或者亲友家的小宝宝买上一双。
家乡过中秋·舌尖上的美味
中秋节吃什么?月饼当仁不让排在第一,不过,我国很多地方还有一些独有的中秋节特色小吃,品尝中秋的味道,当然不止一种。骆坑笋糕、眉毛饺、中和汤……这些中秋的特色食物,你都听说过吗?
广东清远:骆坑笋糕 吃出家乡味
在广东清远骆坑村,每年中秋节都会吃一种特色食品:骆坑笋糕。笋糕的原料就是一种被称为岭南山珍、百笋之冠的特产,骆坑笋。村里人说,做正宗的骆坑笋糕,首先要选用糙米,加上胡椒,用传统的石磨磨成米浆。

挑好的骆坑笋要和猪肉粒一起爆炒,然后放入米浆里搅拌,最后将搅拌好的材料倒进盘中,就可以拿去蒸了。半个小时后,热气腾腾的骆坑笋糕就出炉了。中秋吃笋糕就像过年吃年糕一样,有一家团圆的意义。
上海:自制眉毛饺 共度团圆节
在江浙一带,中秋一定要吃眉毛饺。一张掺入菜籽油的饺子皮在掌心摊平,加入一勺芝麻馅料,拢起边缘团成麻花状的褶子,很快,一个月牙形的眉毛饺就成了,不仅像美女的柳叶眉,更像弯弯的月牙。

制作完成后,还需在油锅里炸上数分钟,表皮变成金黄色,香甜酥脆的眉毛饺便出锅了。眉毛饺像半个月亮的形状,两个眉毛饺拼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月亮,象征着团聚。
安徽黄山:中和汤里话团圆
在安徽黄山的古徽州地区,中秋节家人团聚一定要喝食材丰富的中和汤。中和汤的最主要食材是豆腐,而其他食材香菇、竹 笋、瘦肉、小虾,豆腐干,都是就地取材。焯水后的食材加入到之前备好的鸡汤中,用大火煮沸,小火慢慢熬制三四个小时之后,中和汤就完成了。

每到做喜事时,开宴第一碗上的菜就是中和汤,取它中和之意,大家和和气气、和和美美。
药博商城与您一起共度中秋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