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关于中成药的“禁售令”相关政策近日正式实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药市场,也是我国中成药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欧盟也对中药多有排斥。作为中国“国粹”,中药缘何在海外屡屡遭到“封杀”?
中药在海外举步维艰
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和最大的生产、使用国,中药产业在世界上也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之一,但多年来中药国际化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
尽管国内中医药领域的专家曾多次解释,国际上药物安全机构以化学药标准看待和检测中药,以食品的标准评价中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解。但近年来,随着中药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含汞、砷的传统药物在国外市场已多次被指含量超标。
英国药品管理局在其官网发布信息,提醒国内消费者谨慎选用一些没有经过英国官方注册通过的中药,称这类中药含有高含量的有害毒素,包括铅、汞、砷等。当时有消息称,英国药品管理局已通知国内各中医学会和一些较大的中药店公司,要求上报中成药的库存数量。根据大和总研的数据统计,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药品仅为0.3%,而日本和韩国却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海外中药市场规模大约为300亿美元,而中国生产的中药所占比例不超过5%。
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卞化石认为,中药国际化长期裹足不前,首先是标准问题,相比国内,美国对药品管理更为严格,西方已有一套成熟的药品管理体系和标准,而中医药的成分、机理难以明确,含量标准没有西药公式化的解释说明,无法证明自身的有效和无毒,所以国际上质疑中医科学性的声音由来已久,如何让中药符合国际标准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
中药国际化 文化需先行
事实上,将中医药带向国际此前也早有很多人尝试,但路途异常艰难。作为传统中医药大国,中国的中药出口额却仅占世界中药市场的3%至5%,主要出口国也仅限制在日本、新加坡等周边国家。
对于中药国际化的举步维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东西方文化有着很大差异,在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医药和西方文化并不是很快就能相通共融的,所以,中医药“走出去”中医药文化要先行。
国家对此也相当重视,中国14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规定,将用5年时间基本建立起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国际营销体系。
但总的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走向国际,必须迈过质量标准这道坎。应尽快建立中药完备的质量标准。从药材来源、提取分离、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多方面来提升中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