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菀子,原植物为扁茎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以种子入药。主产于陕西、山西等地。味甘,性温。有补肝益肾,明目固精作用,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遗精早泄、遗尿、尿血、白带多、肺委肾冷、尿多,能明目,长肌等。 株高30~100厘米,全体被短硬毛。主根粗长。茎多分枝。倾斜上升,奇数状复叶互生具短柄;托叶小,狭披针形;小叶柄短,小叶片9~21,椭圆形,长7~20毫米,宽3~8毫米,先端缺或微缺,有细尖,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密被短柔毛。总状花序腑生,有小花3~9朵;花萼钟状,5齿裂,密被白色短柔毛,萼下有2枚线形小苞片;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爪,长约10毫米,宽8毫米,翼瓣稍短,龙骨瓣与旗瓣等长;雄蕊10,9枚花丝连合,1格分离;雌蕊超出雄蕊之外,子房上位,柱头有髯毛。苹果纺锤形,长3~4厘米,先端有喙,腹背稍扁,疏被短硬毛,种子20~30粒,肾形。 ①《本草衍义》:"补肾。" 【宜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