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的功效: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一)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二)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三)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四)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食用方法:
1、茯苓栗子粥: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2、茯苓鸡肉馄饨:茯苓50g,鸡肉适量,面粉200g。茯苓研为细末,与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鸡肉剁细,加生姜、胡椒、盐做馅,包成馄饨。煮食。源于《奉亲养老书》。本方以茯苓补脾利湿,鸡肉补脾益气,姜、椒开胃下气。用于脾胃虚弱,呕逆少食,消化不良。
3、茯苓麦冬粥:茯苓、麦冬各15g,粟米100g。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4、茯苓酒:茯苓60克、大枣20枚、当归12克、枸杞12克、白酒1500毫升,将上药切碎装瓦坛内,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摇一次,每日饮服1—2次,每次10—15毫升。凡气血虚弱、阴阳两亏所出现的腰酸、腿软、体倦乏力、遗精阳痿、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等均宜服用。
5、茯苓膏:白茯苓500克、白蜜1000克,先将白茯苓研为细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滤去水,再漂再晒,反复3次,再为细末,拌白蜜和匀,加热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开水送服。常服用本品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稗益。
茯苓食谱
材料:茯苓、干菊花、黑芝麻、瘦肉、姜片、盐。
做法:1、先将茯苓、干菊花冲净;黑芝麻洗净,稍浸泡;2、瘦肉洗净,要斩大块,在开水里面过一下血渍;3、在锅里放如清水,烧开后,放入茯苓、黑芝麻、瘦肉和姜片,大火煮20分钟,转小火煲一个小时,然后放入菊花,再煲20分钟,最后放入适量的盐和其它调味料即可。 功效:茯苓芝麻菊花煲瘦肉有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益精血,润肠燥的效果。
茯苓黑鱼汤
用料:茯苓10克、黑鱼600克,盐适量。 制法:黑鱼宰杀后,将其清洗干净,加入适量清水和10个茯苓,煮沸后烙成浓汤,加盐调味即成。功效:能健脾益胃,利水消肿,补虚安神,润肌美肤。可改善脾虚湿阻,泄泻水肿,心烦失眠等症状。 注意:过敏者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