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
出自1.《日用本草》。
2.《纲目》:银杏,原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柿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其仁嫩时绿色,久则黄。
3.《随息居饮食谱》:中银杏毒者,昏晕如醉,白果壳或白鲞头煎汤解之。食或太多,甚至不救,慎生者不可不知也。
4.《四川中药
【别名】鸭脚子、灵眼、佛指甲、佛指柑
【来源】
药材基源: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种子。
采收和储藏:秋末种子成熟后采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晒干,用时打碎取种仁。
【炮制】
1.白果仁:拣净杂质,除去硬壳。
2.熟白果:取拣净的白果,蒸熟、炒熟或煨熟,去壳。
【性味】甘;苦;涩;性平;小毒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敛肺定喘;止带缩尿。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尿频;无名肿毒; 皶鼻;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切片涂。
【注意】1.有实邪者忌服。生食或炒食过量可致中毒,小儿误服中毒尤为常见。
【附方】定喘汤《摄生众妙方》;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各家论述】
1.《纲目》:银杏,宋初始着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时方药亦时用之。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故《物类相感志》言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捣)涂鼻面手足,去疹泡,皴皱及疥癣疳、阴虱。
2.《三元延寿书》:生食解酒。
3.《滇南本草》:大疮不出头者,白果肉同糯米蒸合蜜丸;与核桃捣烂为膏服之,治噎食反胃,白浊、冷淋;捣烂敷太阳穴,止头风眼疼,又敷无名肿毒。
4.《品汇精要》:煨熟食之,止小便频数。
5.《医学入门》:清肺胃浊气,化痰定喘,止咳。
6.《本草再新》: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止咳除烦,生肌长肉,排脓拔毒,消疮疥疽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