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小豆、赤豆、红豆、红小豆、猪肝赤、杜赤豆、小红绿豆、虱牳豆、朱赤豆、金红小豆、朱小豆、茅柴赤、米赤豆。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
采收和储藏: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并打下种子,去杂质,晒干。
【性味】味甘;酸;性微寒
【归经】心;脾;肾;小肠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主水肿;脚气;黄疸;淋病;便血;肿毒疮疡;癣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生研调敷;或煎汤洗。
【注意】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食性本草》:久食瘦人。《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附方】
1.赤小豆汤(《圣济总录》),用治脚气气喘,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用治伤寒瘀热在里,身黄者。
3.赤小豆散(《圣惠方》),用治急黄身如金色者。
4.赤豆薏苡汤(《疡科捷径》),用治湿热气滞瘀凝所致大小肠痈。
5.消疹汤(《本草纲目》),用治风瘙瘾疹。
6.治消散(《备急千金要方》),用治痈疽疮毒。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2.《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
3.《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4.《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5.《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6.《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7.《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8.《本草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10.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11.《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