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苦辛,微温.
①《本草图经》:"味苦。"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 ③《会约医镜》:"味苦辛微酸。" 【归经】入肝、胆经. ①李杲:"足厥阴、少阳经之引经药。" ②《汤液本草》:"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 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 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宜忌】气虚者慎服。 ①《仁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 ②《本草蒙筌》:"老弱虚羸,尤宜全戒。" ③《本草经疏》:"肝脾气虚者,概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