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名。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苦酸,寒。
归经
入心、肝、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功用主治
清热,泻火,凉血。
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