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砂仁
类别:化湿药
拼音:SHA REN
拉丁:Fructus Amomi
别名:缩砂仁、缩砂蜜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阳春砂: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海南砂: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种子直径1.5~2mm。气味稍淡。
产地:广东阳春
采收加工:栽种2~3年后开花结果,阳春砂在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烘至半干,趁热喷冷水,使其果皮种子紧贴,全干后即为“壳砂”。剥去果皮,将种子团晒干,即为砂仁。
地道沿革:始载于《药性论》名缩砂密。《海药本草》云:“生西海及西戎等地,波斯 诸国。多从安东道来。”《本草图经》云:“缩砂密生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已来。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药物出产辨》云:“产广东阳春县为最,以蟠龙山为第一。”从历代本草记载可见,自古砂仁产地就有国产、进口之分,“绿壳砂仁”即为进口者,“阳春砂仁”即为岭南栽培者。现今仍以广东阳春县所产最为道地。质量好,产量大。
性味归经:温;辛;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 性 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经、胃经、肾经。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3~6g,入煎剂宜后下。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地。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功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