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白扁豆药名:白扁豆
汉语拼音:bai bian dou。
英文名:White Hyacinth Bean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olichos lablab L.
功效分类:健脾药;化湿药;消暑药。
科属分类:豆科。
别名:藊豆、白藊豆、南扁豆、沿篱豆、蛾眉豆、羊眼豆、凉衍豆、白藊豆子、膨皮豆、茶豆、小刀豆、树豆、藤豆、火镰扁豆、眉豆。
性味:甘淡;微温;平。
归经:归脾经、胃经。
功能:健脾,化湿,消暑。
主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生品捣研水绞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生态环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资源分布: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成熟种子。
采收储藏:秋季种子成熟时,摘取荚果,剥出种子,晒干,拣净杂质。
炮制方法:白扁豆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炒白扁豆取净白扁豆,照清炒法(药典附录ⅡD)炒至微黄色具焦斑。用时捣碎[2] 。
白扁豆 - 用药禁忌
1、陶弘景:"患寒热病者,不可食。"
2、《食疗本草》:"患冷气人勿食。"
3、《随息居饮食谱》:"患疟者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