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 药品简述
吴茱萸药名:吴茱萸
汉语拼音:Wú Zhū Yú
英文名:FRUCTUS EVODI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
处方用名:吴茱萸、生吴茱萸、吴萸、淡吴萸、泡吴萸、炙吴萸、炒吴萸。
性味:辛苦,温,有毒。
归经:入肝经、胃经。
功能: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主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生态环境:
1、生长于低海拔向阳的疏林下或林缘旷地。
2、生于山坡草丛中。
3、生于村边路旁、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及多种同属植物的近成熟果实。
采收储藏: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采收。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或制用。
吴茱萸 - 用药禁忌
吴茱萸1、阴虚火旺者忌服。
2、《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3、《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4、《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5、《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