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
品 牌:龙影花茶 |
产品规格众多,价格请电联面议 荆芥——桑一又荆芥原名“假苏”,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植物名称】 植物学名: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药材学名:Herba Schizonepetae。 中文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猫薄荷假苏、鼠蓂(《本经》)、鼠实、姜芥(《吴普本草》)、稳齿菜(《滇南本草》)、四棱杆篙(《中药志》)。 处方名:荆芥 荆芥穗炒荆芥 荆芥穗。 荆芥是唇形科植物中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株高约30-40cm,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如台湾地区之海拔800m以下的开阔地及荒废地。作为一种中草药,其药用部分为荆芥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风、透疹功效,对过敏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主要品种】 “荆芥”包括唇形科几种不同的植物。 【药材概述】 本药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 (Nepeta cataria Linn Sp.) 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多系人工栽培。 成分:含挥发油。 用法、用量:煎服,4.5~9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注意】: 本品宜晴天加工,必须抢水洗净,不宜久润,随切随晒,当天晒干,不用火烘烤,否则香味走失,影响药效。 【药材形状】 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绿色,被短柔毛,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状类白色,中心有白色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顶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身干,色黄绿、茎细、穗多,无泥杂者为佳。 【炮制加工】 原药去泥屑杂草,切除残根,抢水洗净,取出将穗头朝上竖放,待水沥干,切0.3-0.5cm段片,晒干。 荆芥穗:单用花穗加工入药,本品芳香气烈,作用较强,尤擅于疏散头面之风。 炒荆芥:荆芥片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制后发散之力缓和。 荆芥炭荆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药者,亦称黑荆芥,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主治病证】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药物配伍】 1)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 2)荆芥配薄荷,一气一血,可加强解表发汗之效。 3)荆芥配僵蚕,祛风解表,治湿胜带下等症。 4)荆芥配白矾,祛风化痰之效增强,用治风痰壅盛,小儿惊风。 5)荆芥配石膏,治风热头痛。 6)荆芥配槐花炭,祛风止血,用治肠风下血。 7)荆芥配升麻炭,升清阳,止出血。 8)荆芥配大黄,清热通便。
手机:13856783991 Q Q:372459442 地址: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勺花路23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