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芷:
【中药名】:白芷(《本经》)
【别名】:芷,芳香,苻蓠,泽芬,白臣,番白芷,兴安白芷,库页白芷,杭白芷,柱白芷或云南牛防风,川白芷,香棒,茞。
【处方名】:白芷,香白芷。
【释名】:白茝。[时珍曰]徐锴云,初生根干为芷,则白芷之意取乎于此也。
【商品名】:
杭白芷,又名浙白芷、香白芷。为产于浙江者。
川白芷,又名库页白芷。为产于四川者。
祁白芷,又名兴安自芷,为产于河北安国,定县者。
禹白芷:又名会白芷。为产于河南禹州、长葛者。
亳白芷:又名白芷,为产于安徽亳州。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4~10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
②《本草经疏》: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生态环境:白芷主要生长于东亚季风气候区。主产区华北平原属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冬寒少雪、春季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等特点。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特点。海拔多在50-500米之间,宜生长于地势平坦,土层浓厚,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生物习性:对光、热、水的要求白芷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怕高温,能耐寒,适应性强。
采集方法: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雷公云∶凡采得后,勿用四条,低处生者,此名张公藤,兼勿用马蔺,并不入药中,采得后刮削去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同蒸一伏时,候出。于日晒干,去黄精用之。
功用主治
【性味】:辛,温。
①《本经》: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微甘。
④《药物图考》:有小毒,臭香,味辛。
【归经】:入肺、脾、胃经。为阳明经引经药。 ①《珍珠囊》: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功效】: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功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① 药材白芷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药理作用】:水煎剂对大肠杆菌、采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人体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性状】:根呈圆锥形,长10~20cm,直径2~2.5cm。表面灰棕色,有横向突起的皮孔,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硬,断面白色,粉性足,皮部密布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性状与分类】:白芷呈长圆锥形,长10-2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正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室。木质部约占横切面的1/3。气芳香,味辛。
杭白芷与上述相似,不同的是呈类圆锥形,具4棱,横向皮孔样突起,多排列成纵行,而使全根具4纵棱,一般无侧根;质坚而重,断面灰棕色,形成层环略呈菱形。木质部占横断面1/2。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②《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