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1.《雷公炮炙论》:凡使(乌贼鱼骨),勿用沙鱼骨,缘真相似,只是上文横,不入药中用。
2.《本草图经》:乌贼鱼,今近海州郡皆有之。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傍,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劳,可以自缆,故别名缆鱼。其肉食之益人。
3.《纲目》:歼乌测,无鳞有须,黑皮白肉,大者如蒲扇,背骨名海螵蛸,形似樗?子而长,两头尖,色白,脆如通草,重重有纹,
【别名】乌鲗骨、乌贼鱼骨、乌贼骨、墨鱼骨、墨鱼盖
【来源】
药材基源: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鑫乌贼、针乌贼、白斑乌贼、虎班乌贼、拟目乌贼等多种乌贼的内壳。
采收和储藏:于4-8月间,将漂浮在海边或积于海滩上的乌贼骨捞起,剔除杂质,以淡水漂洗后晒干;或在5月左右待成群乌贼游到海岛附近产卵时,大量捞捕,除去软体部分,将乌贼骨收集后,洗净,晒干。
【性状】
性状鉴别(1)无针乌贼,内壳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14cm,宽2.5-3.5cm,厚1.2-1.5cm。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两侧略显微红色,隐约见细小疣点状突起,形成近平行半环状纹理;腹面白色,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角质缘半透明,尾部较宽平,无骨针。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
(2)金乌贼,内壳较前者大,长13-23cm,宽约至6.5cm,最厚部分位于前半部,厚0.8-1.2cm。背面疣点明显,略作层状排列;腹面波状横层纹,占全体大部分,中间有纵向浅槽;尾部角质缘渐宽,向腹面翘起,末端有一个骨针,多已断落。
(3)针乌贼,内壳细长,雄性内壳长度为宽度的6倍,雌性内壳长度为宽度的4倍,内壳后端骨针尖锐突出。
(4)白斑乌贼,内壳厚大,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2.5倍,背面隆起,有粗大颗粒,腹面前凸后凹。后端具粗骨针,横纹面中央有一条浅沟。
(5)虎斑乌贼,内壳与白斑乌贼相似。
(6)拟目乌贼,内壳与金乌贼相似,但横纹面较短。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类白色。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透明薄片,有的具细条纹;另有不规则碎块,表面显网状或点太纹理。
【性味】味咸;涩;性温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主吐血;呕血;崩漏;便血;衄血;创伤出血;肾虚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嘈杂;嗳气泛酸;湿疹溃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吹耳、鼻。
【注意】阴虚多热者不宜多服;久服易致便秘,可适当配润肠药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