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原蚕屎、晚蚕沙、蚕砂、原蚕沙、马鸣肝、晚蚕矢、二蚕沙、蚕屎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幼虫的干燥粪便。
采收和储藏:夏季收集二眠至三眠时排出的粪便,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家蚕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cm。翅展3.9-4.3cm。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
【性味】味甘;辛;性温
【归经】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纱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炒热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血不养筋、手足不遂者禁服。
【各家论述】
1.《别录》: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
2.《本草拾遗》: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疯血,腰脚疼冷;炒令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痹。
3.《纲目》:治消渴,症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除湿。
4.《本草再新》:治风湿遏伏于脾家,筋骨疼痛,皮肤发肿,腰腿疼痛,血瘀血少,痘科浆黡不起,亦宜用之。
5.《泉州本草》:治风寒感冒,偏头痛。
6.《纲目》:蚕性燥,燥能胜风去湿,故蚕沙主疗风湿之病,有人病风痹用此熨法得效。按《陈氏经验方》一抹膏治烂弦风眼,其功亦在去风收湿也。又同桑柴灰淋汁,煮鳖肉作丸,治腹中症结。
7.《本草求原》:原蚕沙,为风湿之专药,凡风湿瘫缓固宜,即血虚不能养经络者,亦宜加入滋补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