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粗茎秦艽、麻花艽、达乌里秦艽的根。
采收和储藏:播种后3~5年采收。春、秋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季质量较好。挖出后去掉茎叶,晒至柔软时,堆成堆,使自然发热,至根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也可在挖根后,直接晒干。达乌里秦艽挖根后,洗去泥沙,搓去黑皮,晒干。
【原形态】
1.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粗长,圆柱形,上租下细,扭曲不直,有少数分枝,中部多呈罗纹状;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生,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40cm,宽3-5cm,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茎生叶3-4对,对生,较小,基部连合。花多集成顶生及茎上部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管一侧裂开过半,萼齿浅;花冠管状,深蓝紫色,长约2cm,先端5裂,裂片间有5片短小褶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形,无柄。蒴果长圆形或椭圆形。种子椭圆形,无翅,褐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茎根粗大,大部或全部分裂为小根,相互缠绕呈右旋扭结一起。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上,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叶片较大,窄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达40cm,宽4-5cm,先端稍尖,全缘,主脉5条纵贯叶片;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茎粗壮而短,稍倾斜,花多数,无花梗,在茎顶簇生呈头状,稀腋生作轮状;花萼管仅于顶端一侧开裂,萼齿极浅或无;花管壶状,长2-2.2cm,黄色或蓝紫色,长约3cm,裂片先端微尖,内部有斑点;雄蕊5;子房长圆形,有柄。蒴果内藏,长圆形,无柄。花期6-9月,果期9-10月。
3.多年生草本,高10-20cm。主根粗壮,圆锥形。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较大,披针形,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叶背面的主脉宽阔,隆起;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较少成聚伞花序,有长梗;花萼筒黄绿色,膜质,一侧开裂,萼齿2-5,等长;花冠管状,黄色,漏斗形,喉部具多数绿色斑点,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下部;子房上位,1室,有2个侧膜胎座。蒴果,开裂为2个果瓣,椭圆状披针形,柄长7-12mm。种子褐色,有光泽,狭长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4.多年生草本,高10-25cm。根单一或稍分枝,向左扭转,细长圆柱形,直径不及1cm。基生叶丛生,基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叶片长窄披针形,无柄;茎生叶较小,对生,无柄,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2-5cm,宽2-4mm,全缘。花常较多或1-3朵,顶生,成轮伞花序;花萼管部通常不开裂,稀一侧浅裂;裂片5,不整齐,线形,先端渐尖;花冠深蓝色;雄蕊5,花丝线状钻形;子房长圆形,无柄,花柱线形,柱头2裂。蒴果椭圆形,与花冠几等长。种子淡褐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400-2400m的山区草地、溪旁两侧、路边坡地、灌丛中。
2.生于海拔2100-4500m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丛及林缘。
3.生于海拔2000-5000m的高山、草地和溪边。
4.生于海拔800-4500m的田埂、路旁、河滩沙地、向阳山坡及干草原等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
2.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3.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西藏。
4.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宜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选生长3年以上的老株采种,晾干。早春撒播或条播,播幅3cm,深1cm,沟距25cm,每1hm2用种7.5~10.5kg。
田间管理 长出2~3片真叶时,匀苗,每隔10cm留壮苗1株,随即施肥1次。以后,每年春季出苗时及6月份各中耕除草、施肥1次。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可用代森锌或波尔多液防治。
【性状】
性状鉴别
1.秦艽 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7-3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沟。根头部常膨大,多由数个根茎合着,残存的茎基上有短纤维状叶基维管束,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
2.粗茎秦艽 根略呈圆柱形,较粗大,多不分枝,很少互相扭绕,长12-20cm,直径1-3.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纵向扭转的皱纹;根头有淡黄色叶柄残基及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味苦、涩。
3.麻花艽 根略呈圆锥形,长8-18cm,直径1-3cm;主根下部多分枝或多数相互分离后又连合,略成网状或麻花状,故习称麻花艽。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4.达乌里秦艽 根略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长8-20cm,直径2-9m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有纵向或扭曲的沟纹,已去外皮者表面黄色。根头较细,单一,偶有二分叉,表面有横向纹理,顶端残存茎基及短纤维状叶鞘。主根通常1个或分成数枝。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苦、涩。
以质实、色棕黄、气味浓厚者为佳。
【炮制】秦艽:拣去杂质,除去芦头,稍浸,润透切片,晒干。炒秦艽:取秦艽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表面微有焦斑,取出放凉。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主风湿痹通痛;筋骨拘挛;手足不遂;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注意】
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1.《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2.《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
3.《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