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药名:白芷
别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汉语拼音:bai zhi。
英文名:Dahuricae Angelica Root Taiwan Angelica Root, Root of Dahuricae Angelica , Root of Taiwan Angelica, Root of Scabrous Cowparsnip。
科属分类:伞形科。
性味:味辛;性温。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归经:归肺经;脾经;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资源分布:栽培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采收和储藏:春播在当年10月中、下旬;秋播于翌年8月下旬叶枯萎时采收,抖去泥土,晒干或烘干。阴虚血热者忌服。
炮制方法:
1、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晒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2、《雷公炮炙论》: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3、《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刮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4、《药对》:白芷制雄黄、硫黄。
白芷 - 用药禁忌
1、阴虚血热者忌服。
2、《本草经疏》: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产品展示:





白芷 - 临床应用
白芷1、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白芷发散风寒,且有止痛、通鼻窍等作用,故主要用治风寒表症兼有头痛鼻塞的病症。如头痛剧者加羌活、细辛;鼻塞者配藿香(主要为理脾肺之气)、薄荷等。
2、用于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白芷祛风止痛,主要适用于病在阳明经者,头额、眉棱骨、上下龈都属于阳明经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进行治疗。治头痛可配蒿本、蔓荆子等;治眉棱骨痛属风寒者可单独应用;属风热者可配黄芩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
白芷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药品。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4、用于妇女白带。
白芷温燥寒湿,主要用治寒湿白带,常配合海螵蛸等同用如属湿热带下,也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
5、白芷又为治鼻渊要药,有化湿通鼻窍之功,多配合辛夷、鹅儿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还可用于毒蛇咬伤,有解蛇毒作用,古代有单用煎汤内服,用渣外敷的记载,现代有些蛇药解毒片即有本品配伍在内。
白芷-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ml,振摇5 分钟后,静置20分钟,分取上清液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与2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各2~3滴,摇匀,置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显紫红色。
(2)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3ml,振摇,滤过。取滤液 2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浸泡1 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乙醚,残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 为展开剂,在2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详情点击:http://www.yobo360.com/Shop534/index.aspx?shopid=5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