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及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异叶马兜铃的根。秋季采挖,洗净或刮去栓皮,切成长段,粗根纵剖为2~4瓣,晒干。异叶马兜铃根则在春、秋采挖。
【原形态】
①粉防己,又名:石蟾蜍、山乌龟、汉防己、倒地拱、金丝吊鳖、白木香。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圆柱状,有时呈块状,外皮淡棕色或棕褐色。茎柔韧,圆柱形,有时稍扭曲,长达2.5~4米,具细条纹,枝光滑无毛,基部梢带红色。叶互生,质薄较柔,叶柄盾状着生,长与叶片相等;叶片外形近圆形,有3~5角,长4~6厘米,宽4.5~6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截形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均被短柔毛,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花小,蛑雄异株,为头状的聚伞花序,花梗长约0.5~1厘米;雄花花萼4,肉质,三角状,基部楔形,外面被毛,花瓣4,略呈半圆形,边缘微向内弯,具爪,雄蕊4,花药近圆形;雌花的花萼、花瓣与雄花同数,无退化雄蕊,心皮1,花柱3枚。核果球形,熟时红色,直径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丘陵地、草丛或矮林边缘。分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②广防己,又名:防己马兜铃。
多年生攀援蘑本,长达3~4米。根部粗大,圆柱形,栓皮发达。茎细长少分枝,灰褐色或棕黑色,密生褐色绒毛。叶互生;叶柄长1~4厘米,密生褐色绒毛;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全缘,幼时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后渐脱落,老时质稍厚,主脉3条,基出。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约1~2厘米,被棕色短毛,花被筒状,长约5厘米,紫色,上有黄色小斑点,舷部不分裂,平展,中部收缩成管状,略弯曲,外面被毛;雄蕊6,附于柱头裂片的外面,组成合蕊柱,花丝几无或甚短;柱头3裂。蒴果,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荒山的山坡灌丛或疏林中。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炮制】
原药用水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夫使防己,要心花文黄色者,细锉,又锉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出、晒,去车前草根,细锉用之。
②《纲目》:今人多去皮,锉,酒洗晒干用。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药性论》:汉防己:味苦,有小毒。木防己:味苦辛。
③《医学启源》:气寒,味大苦。
【归经】
入膀胱、脾、肾经。
①《本草通玄》:入太阳。
②《本草新编》:入肾。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行水,泻下焦湿热。治水肿臌胀,湿热脚气,手足挛痛,癣疥疮肿。
①《本经》: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②《别录》: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治)诸瘑疥癣虫疮,通腠理,利九窍。
③《药性沦》:汉防己:治湿风口面歪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气嗽喘。木防己:治男子肢节中风毒风不语,主散结气痈肿,温疟,风水肿,治膀胱。
④《医学启源》:疗胸中(《本草发挥》引’胸中’作’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脚气,去留热。
⑤《医林纂要》:泻心,坚肾,燥脾湿,功专行水决渎,以达于下。
⑥《本草再新》:利湿,除风,解火,破血。治膀胱水肿,健脾胃,化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
阴虚而无湿热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殷孽为之使。恶细辛。畏萆薢。杀雄黄毒。
②《药性论》:木防己:畏女菀、卤咸。
③李杲:上焦湿热者,不可用。
④《本草经疏》:凡胃虚阴虚,自汗盗汗,口苦舌干,肾虚小水不利,及胎前产后血虚,虽有下焦置热,均忌。
⑤《得配本草》:气分风热,小便不通,禁用。
【附方】
①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防己茯苓汤)
②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防己黄芪汤)
③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木防己汤,①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④治膀胱水蓄胀满,几成水肿:汉防己二钱,车前、韭菜子、泽泻各三钱。水煎服。(《本草切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