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出自《证类本草》。《纲目》:降真香,俗呼舶上来者为番降,亦名鸡骨,与沉香同名。今广东、广西、云南皆有之。降香,唐宋本草失收,唐慎微始增入之而不着其功用,今折伤金疮家多用其节,云可代没药、血竭。按《名医录》云:周被海寇刃伤,血出不止,筋如断,骨如折,军士李高用花蕊石散不效。紫金散掩之,血止痛定,明日结痂如铁,遂愈,且无瘢痕。叩其方,则用紫藤香,磁瓦刮下研末尔,云即降真之最佳者。
【别名】降真香、紫藤香、降真、花梨母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降香檀、印度黄檀的树干或根部心材。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将树干削去外皮和白色木部,锯成段;或将根部挖出,削去外皮,锯成段。晒干。
【原形态】
1.降香檀 乔木,高10-15m,除幼嫩部分、花序及子房略被短柔毛外,余均无毛。小枝有苍白色、密集的皮孔。奇数羽状复叶长12-25cm;叶柄长1.5-3cm;小叶9-13片,稀为7枚,近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4-7cm,宽2-3cm,先端急尖,钝头,基部圆形或楔形;圆锥花序腋生,连总花梗长8-10cm;苞片和小苞片阔卵形,长约1mm;花小,极多数,长约5mm;花萼钟状,长约2mm,裂齿5,下面1齿较长;花冠淡黄色或乳白色,旗瓣近倒心形,先端微凹,翼瓣长椭圆形,龙骨瓣半月形,各瓣均具爪;雄蕊9,单体;子房狭椭圆形,花柱短。荚果舌状长椭圆形,长4.5-8cm,果瓣革质,具网脉,种子1颗,稀2颗。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2.印度黄檀 落叶大乔木。树皮灰色,心材褐色有暗纹;小枝被柔毛。总叶柄曲屈,互生;小叶3-5片,广椭圆形或卵形,长2.4-7.2cm,先端渐尖,幼时有短柔毛,充分生长后则渐无毛。腋生长圆锥花序丛;花序梗、花梗、分枝及萼均被毛。萼上部两齿近圆形,其余披针形;花黄白色,近于无梗;雄蕊9,单体;子房有短柔毛,花柱较子房为短。荚果线状披针形,长4-10cm;有种子1-3颗。花期3-4月,果熟期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地林中。
2.生于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1.海南、云南有栽培。2.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引种栽培。
【性状】
性状鉴别 呈类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紫红色或红褐色,切面有致密的纹理。质硬,有油性。气微香,味微苦。以色紫红、坚硬、气香、不带白色边材、入水下沉降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1)降香檀 紫棕色或黄棕色。①具缘孔导管,粗大,长225-275μm,直径100-275(300)μm,管腔内有红棕色或黄棕色块状物,有少数网纹导管。②纤维成束,棕红色,长250-500(-1250)μm,壁甚厚,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草酸钙方晶长径12-30μm。③射线宽1-3列细胞,高至15细胞壁厚,纹孔较密。④色素块红棕色、淡黄色或黄绿色。
(2)印度黄檀 深紫红色。①具缘纹孔导管巨大,色。①具缘纹孔导管巨大,淡黄色或棕黄色。完整者直径约至300μm,多破碎,具缘纹孔大而清晰,圆形、长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至10μm,排列较密,并列或互列,纹孔口短缝状,常2至数个横向相接成线状,导管中含棕红色色素物。②傍管木薄壁细胞常与导管碎片相连接。呈类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壁稍厚,木化,纹孔较多,孔沟明显。③木纤维及晶纤维成束,棕红色。纤维细长,稍弯曲,直径8-20μm,壁甚厚,纹孔稀少或无,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纤维束周围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增厚,木化。④草酸钙方晶类方形、多面形或板状,直径9-20μm。⑤木射线径向及切向纵断面易察见。宽l-2列细胞,高至15个细胞,壁连珠状增厚,木化,纹孔较密,切向壁纹孔甚大。⑥木薄壁细胞呈长方形、类方形或长条状,有的延长作短纤维状,端壁平直或稍倾斜,壁连珠状增厚,木化,纹孔明显。⑦色素块较多,淡黄色或棕红色,大多由导管中脱出。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
【炮制】水浸后,蒸至适度,镑片或刨片,晒干。将根部挖出后,削去外皮,锯成长约50cm的段,晒干。
【性味】辛;温;无毒
【归经】肝;脾;肺;心经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止血定痛,降气,辟秽。主胸胁疼痛,跌打损伤,创伤出血,以及寒疝疼痛或秽浊内阻之呕吐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研末吞服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注意】
1.《本经逢原》:血热妄行、色紫浓厚、脉实便秘者禁用。
2.《本草从新》:痈疽溃后,诸疮脓多,及阴虚火盛,俱不宜用。
【附方】大紫金皮散《奇效良方》;治痈疽恶毒《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降真香,香中之清烈者也,故能辟一切恶气。入药以番舶来者,色较红,香气甜而不辣,用之入药殊胜,色深紫者不良。上部伤,瘀血停积胸膈骨,按之痛或并胁肋痛,此吐血候也,急以此药刮末,入药煎服之良。治内伤或怒气伤肝吐血,用此以代郁金神效。
2.《本经逢原》: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降,故内服能行血破滞,外涂可止血定痛。又虚损吐红,色瘀味不鲜者宜加用之,其功与花蕊石散不殊。
3.《海药本草》:主天行时气。
4.《纲目》: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
5.《玉楸药解》:疗挺刃损伤,治痈疽肿痛。
6.《本草再新》:治一切表邪,宣五脏郁气,利三焦血热,止吐,和脾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