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泽泻 【拼音名】Zé Xiè 【英文名】RHIZOMA ALISMATIS 【别名】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天鹅蛋、天秃、一枝花 【来源】本品为泽泻科植物[b]泽泻[/b]Alisma orientalis (Sam.)Juzep.的干燥[b]块茎[/b]。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粗皮。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鉴别】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长卵形、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4μm,脐点人字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薄壁细胞类圆形,具多数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内皮层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较厚,木化,有稀疏细孔沟。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54~110μm,分泌细胞中有时可见油滴。 【炮制】[b]泽泻[/b]:除去杂质,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b]盐泽泻[/b]:取泽泻片,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斤加盐2斤半用开水化开)。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小便,清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6~9g。 【储藏】置干燥处,防蛀。 【备注】(1)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等症,常与茯苓、猪苓、车前子等配伍;治泄泻及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朮配伍。此外,本引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配地黄、山茱萸等同用,有泻泄相火作用。泽泻利水力佳,实有伤阴之可能,更无补阴之效用,张景岳谓:「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可资参考,故临床应尚须注意。 【摘录出处】《中国药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