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陀僧、没多僧、炉底、银池、淡银、金炉底、银炉底、金陀僧、蜜陀僧 【来源】 【原形态】等轴晶系。晶体形状常为立方体或八面体。在自然界常见的多为粒状集合体。颜色铅灰色。条痕淡黑灰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立方体解理完全。断口呈平坦之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3;解事不行 【生境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有的为厚板状,一面微突起,另面稍弯;金黄色或淡灰黄色,带有绿色调;条痕淡黄色。外表面粗糙而常脱落成较平滑面,对光照之闪闪发光。体重,质硬脆,可砸碎,断面不平坦,层纹明显,可层层剥离;具银星样光泽。本品几不溶于水,易溶于硝酸,在醋酸中亦溶解,露置空气中则缓慢吸收二氧化碳,变成碱式碳酸铅。气微。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重、质硬脆者为佳。 【药理作用】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为外用药可减轻炎症。 1:3的浸剂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铁锈色小饱子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鉴别】 【炮制】以往取自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于炉底的副产品。目前系将铅熔融后,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粘附于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为密陀僧。 研为细粉。《医林纂要》:甘草水煮用。 【性味】咸;辛;平;有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燥湿;杀虫;收敛;防腐;解毒;。主疮疡溃烂久不收收敛;口疮;疥癣;狐臭;汗斑;(黑干)黯;酒皶鼻;烧烫伤;湿疹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研末,1-3分;或入丸、散。 【注意】体虚者忌服。《本草经疏》:大都可外敷,不可内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