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1.《雷公炮炙论》:贝母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2.《唐本草》:贝母,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
3.《本草图经》: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莱、润、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卷叶贝母、棱砂贝母、甘肃贝母、康定贝母等的鳞茎。
采收和储藏:种子播种栽培的第3生长季,鳞茎繁殖栽培的次年,都可采挖。6-7月茎叶枯萎后,选晴天采挖,清除泥土,注意避免损伤,不能淘洗,及时将采回的鲜贝母摊放竹席上晒干,以1d能晒至半天,次日能晒干为好。干燥时不能堆沤,否则发黄变质。如遇雨天,可以烘干,烘温40-50度为宜。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晒干。1.《雷公炮炙论》:凡使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摩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2.《本草述钩元》:姜汁泡,去心,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归经】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主肺虚;久咳;虚劳咳嗽;燥热咳嗽;肺痈;瘰疬;痈肿;乳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1-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反乌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