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黄芪
【产地】甘肃
【规格】大货
【植物形态】
1.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枚,肾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 区别:蒙古黄芪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子房及荚果均光滑无毛。 3.金翼黄芪主根肥厚。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贴柔毛。小叶6~9对,矩形或阔椭圆形,长7~19毫米,阔3~8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缺,背面稀生伏贴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有花3~13朵;萼钟状,萼齿5;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毫米,阔7毫米,翼瓣有特别长的耳,耳长几与爪一样,龙骨瓣比翼瓣、旗瓣为长,长达15毫米;子房无毛,花柱有微柔毛。荚果无毛,倒卵形,长8毫米,两侧扁,其下有比荚果长的瘦细子房柄,顶端有长喙。种子1~2粒。花期7~8月。生于丛林、山沟中。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药理功用】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本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黄芪水煎液小鼠灌胃给药能明显增强脾脏NK细胞的活性,这一过程与诱生干扰素同时发生。黄芪多糖也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体变大。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7-干扰素所介导的,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与其诱导的抗病毒活性相平行。黄芪在体外与小鼠脾脏细胞一起培养,也能诱生γ-干扰素。对大黄造成的脾虚小鼠黄芪水煎液和黄芪多糖,给药后,均能恢复其脾脏产生IL-2的能力。黄芪并能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受IL-2刺激后其增殖指数增高。 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COnA、PWM(美洲商陆)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黄茂对6OCo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释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有增加作用。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一免疫复合物的花环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增强作用。 另外,尽管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等成分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但从黄芪中也提取出有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成分。 增加红细胞数 黄芪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对血虚证模型大鼠或小鼠,黄芪和黄芪多糖均能升高红细胞比容或血红蛋白含量。黄芪还能防治因辐射而造成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减少,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对肝的作用。
邓阳阳党参大货专营
联系人:邓阳阳
电话:13856746295
QQ:906412841
地址:亳州2期工程9栋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