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药名】:鱼腥草 【英文名】:herbahouttuyni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别名】:折耳根、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朱皮拱。 【性味】:性微寒,味苦。 【功能】: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主治】:肺痈吐脓;痰热喘咳;喉咙;热痢;痈肿疮毒;热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25g,不宜久煎;或鲜品捣汁,用量加倍。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药材基源】: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 【采收和储藏】: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阴干用或鲜用。 【禁忌】 1.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2.《名医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3.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性状鉴别】 茎扁圆形,皱缩而弯曲,长20-30cm;表面黄棕色,具纵棱,节明显,下部节处有须根残存;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心形,长3-5,宽3-4.5cm;上面暗绿或黄绿色,下面绿褐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成鞘状。穗状花序项生。搓碎有鱼腥气,味微涩。以叶多、色绿、有花穗、鱼腥气浓者为佳。 联系人:卜小涛 手机:18712295187 QQ:1252573805 地址: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中心汽车站东魏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