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胡椒目 Piperales
科: 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属: 马兜铃属 Aristolochia
种: 寻骨风 A. mollissima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草丛、山坡灌丛及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贵州等地。
形态特征
寻骨风多年生草质藤本。根细长,圆柱形。嫩枝密被灰白色长绵毛。叶互生;叶柄长2-5cm,密被白色长绵毛。叶片卵形、卵状心形,长3.5-10cm,宽2.5-8cm,先端钝圆至短尖,基部心形,两侧裂 片广展,弯缺深1-2cm,边全缘,上面被糙伏毛,下面密被灰色或白色长绵毛,基出脉5-7条。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5-3cm,直立或近顶端向下弯;小苞片卵形或长卵形,两面被毛;花被管中部急剧弯曲,弯曲处至檐部较下部而狭,外面密生白色长绵毛。
檐部盘状,直径2-2.5cm,内面无毛或稍微柔毛,浅黄色,并有紫色网纹,外面密生白色长绵毛,边缘浅3裂,裂片先端短尖或钝,喉部近圆形,稍呈邻状突起,紫色;花药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密被白色长绵毛;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珠笔柱形,密被白色长绵毛;合蕊柱裂片先端钝圆,边缘向下延伸,并具乳头状突起。蒴果长圆状或椭圆状倒卵形,具6条呈波状或扭曲的棱或翅,毛常脱落,成熟时自先端向下6瓣开裂。种子卵状三角形。花期4-6月,果期8-10月。
药用价值
【概述】:本品为马兜铃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绵毛马兜铃 寻骨风ArystolochiamollissimaHance.的根茎。夏秋季采收。晒干,切段,生用。
【别名】:清骨风、白面风、黄木香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味苦,平。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骨拘挛,跌打损伤疼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阴虚内热者不宜服。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用。
【贮藏】:置干燥通风处。
药材性状
【药材】干燥的根茎呈细圆柱形,长40~50厘米,直径约2毫米,外表淡棕红色至黄赭色,有纵皱纹,节处有须根或残留的圆点状根痕。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淡棕色,纤维层和导管群极为显明。
干燥全草的茎细长,外被白绵毛;叶通常皱折或破裂,淡绿色,两面均密被白绵毛。气微香,味微苦。以根茎红棕色者为佳。 产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性状鉴别】根茎细长圆柱形,多分枝,直径约2mm,少数达5mm。表面棕黄色,有纵向纹理, 节间纹理,节间长1-3cm。质韧而硬,断面黄白色。茎淡绿色,直径1-2mm,密被白色绵毛。叶皱缩卷曲,灰绿色或黄绿色,展平后呈卵状心形,先端钝圆或短尖,两面密被白绵毛,全缘。质脆易碎。气微香,味苦、辛。全草以叶色绿,根茎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棕色,有多细胞非腺毛。粗的根茎有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个相聚,石细胞类圆形,壁较厚。中柱鞘纤维排列成断续环状。维管束3-8个放射状排列,大小不等。束间形成层明显。导管直径20-105μm。皮层偶见近圆形或长圆形的石细胞,直径50-64μm,壁较厚;髓部有近圆形木化细胞,壁略厚。本品薄壁细胞含簇晶,直径8-60μm。
各家论述
1.《饮片新参》:散风痹,通络,治骨节痛。
2.《南京民间药草》:全草浸酒服,治筋骨痛及肚痛。
3.《江西民间草药》:治疟疾,风湿关节痛。
功用主治
治风湿关节痛,腹痛,疟疾,痈肿。
①《饮片新参》:"散风痹,通络,治骨节痛。"
②《南京民间药草》:"全草浸酒服,治筋骨痛及肚痛。"
③《江西民间草药》:"治疟疾,风湿关节痛。"
经典选方
①治风湿关节痛:寻骨风全草25克,五加根50克,地榆25克。酒水各半,煎浓汁服。(《江西民间草药》)
②治疟疾:寻骨风根长约四市寸,剪细,放碗内,加少量水,放饭上蒸出汁,分三次连渣服。每隔四小时服一次。最后一次在疟发前二小时服下。(《江西民间草药》)
③治痈肿:寻骨风50克,车前草50克,苍耳草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用药禁忌
1、阴虚内热者不宜服。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用。
2、不宜与藜芦、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同用。
3、用量过大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