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分类 柴胡-原生态 北柴胡 特点: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1.和解少阳:用于外感发热,或邪入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及疟疾寒热等,如(<伤寒论>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 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满疼痛,及肝郁血虚,月经不调等,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3.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4.热入血室:妇女患外感发热期间遇到月经来潮,外邪传入血室,致寒热发作。如(<和剂局方>逍遥散)。 南柴胡 南柴胡 特点:根茎细,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大叶柴胡 特点:叶较宽,长圆形或广披针形,小伞梗细如丝状。比小总苞长3-4倍。生于林内及灌木丛中。 狭叶柴胡 特点:主根多单生,棕红色或红褐色;茎基部常被棕红色或黑棕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7cm,宽2~6 mm,有5~7条平行脉;复伞形花序多数;总苞片1~3,条形,伞幅5~13,小总苞片4~6,花梗6~15;双悬果棱粗而钝。 药材:柴胡 醋柴胡 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醋炙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常与枳壳、香附、川芎等同用。 鳖血柴胡 苦,微寒。归肝、胆经。鳖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功效。常与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强表里退虚热作用。 编辑本段中药属性药材简述 柴胡-原植物 药名:柴胡 汉语拼音:Chái Hú 拉丁名:Radix Bupleuri 别名:茈胡、地薰《神农本草经》、山菜、茹草《吴普本草》,柴草《品汇精要》。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肝经、胆经,具疏肝利胆、疏气解郁、散火之功效。[3] 功能: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解表退热用量宜稍重,且宜用生品。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举陷可生用或醋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生态环境:生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 资源分布:原产中国,主产于湖北、四川等地。朝鲜、日本、苏联也有分布。 药材基源:该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按性状不同,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称“南柴胡”。 北柴胡 采收储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切段,晒干。全草则在春末、夏初拔起全草晒干 炮制: 柴胡: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醋柴胡:取柴胡片,照醋炙法炒干。 生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北柴胡 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 ,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 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粉末0.5g,加水10ml,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 2.取该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置80℃水浴回流1 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5ml,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0.5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乙醇-水(8:2: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40%硫酸溶液,6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黄色荧光斑点。 药材炮制 1.柴胡 将原药除去杂质、残茎及须根,洗净,润透,切成约4毫米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柴胡(图) 2.醋柴胡取柴胡片加米醋拌匀,吸尽,闷润,用文火炒干。每100公斤柴胡片,用米醋20公斤。 3.鳖血柴胡 先将鳖血与黄酒混和,滤过,再与柴胡片拌匀,吸尽,闷润,晒干或低温烘干。每10公斤柴胡.用鳖血1.25公斤、黄酒1.25公斤。炮制研究进展:略 〖药材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炮制品贮于干燥容器内,密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