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白英
蜀羊泉(千年不烂心Solanum dulcamara L.的全草)和红枣以1:1混合制成煎剂、糖浆剂对小白鼠艾利虚腹水癌及梭形细胞肉瘤的实体型及腹水型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对子宫颈癌有效,但重复率低,进一步用相当生药40,80,120g/kg/天的煎剂及小剂量递增的给药方法,均无明显抗小鼠梭形细胞肉瘤实体型、艾氏腹水癌实体型及肉瘤180的作用,但醇提取物对小鼠肉瘤180则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β-苦茄碱。
对机体防御机能的影响
根据溶血素及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蜀羊泉及红枣对促进机体的抗体形成,以及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的合成有一定作用,可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反应。
其他作用
蜀羊泉碱均有某些抗真菌作用,但不及番茄碱。其中所含之龙葵碱的作用见“龙葵”条。蜀羊泉有制欲作用。
白英 - 常用配方
治黄疸初起:白英、神仙对坐草、大茵陈、三白草、车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镜》)
白英
治肝硬化初期:鲜白英一至三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治风痛:桑黄二两,白英二两。切碎,用绍兴原坛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饭碗。(《杨春涯经验方》)
治风湿关节痛:排风藤一两,忍冬一两,五加皮一两。好酒一斤泡服。(《贵阳民间药草》)
治妇女白带:白英煎汁,烧小公鸡或桂圆,连汁食。(《浙江民间草药》)
治小儿肝热:鲜白英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治风火赤眼:白英鲜叶捣烂,调入乳外笛巯铡。(《福建中草药》)
治疗疮肿毒:鲜白毛藤全草四两,炖服。另以鲜叶捣烂敷患处。(《闽东本草》)
白英
治疥疮:白英全草一两至一两五钱(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和肥猪肉六两,酌加水煎,分两次吃下。(《福建民间草药》)
风疹:白英、油豆腐各30克,水煎服。
颈淋巴结核:白英30克,夏枯草15克,水煎浓汁,代茶饮。
结膜炎:白英果30克,白英根10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
阴道炎、子宫颈糜烂:鲜白英30~60克,红枣6枚,水煎服。
乳腺炎、腮腺炎:白英30克,水煎服。
白英 - 繁殖方法
白英怕涝,在低洼积水,土质粘重的地方不宜种植。
以种子繁殖为主,亦可扦插和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
采种与种子处理:
10-12月当浆果由青变深红色时,采集成熟的果实。先用30-50摄氏度温水浸泡24小时,置清水中揉搓漂洗,除去果肉及杂质,漂洗去瘪籽,将沉淀于底层的饱满种子捞出,晾干后随即
白英
下种。或者,将种子3倍的细砂混合均匀,装入木箱内,不要加盖,置室内阴凉处贮藏,于翌年春、夏取出播种。
播种:
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适宜。在整籽的苗床上,开浅沟条播或撒播。条播,按行距20-25厘米横向开沟,深1-1.5厘米,播幅宽7-9厘米。然后,将种子用5-7倍的火土灰或细土拌匀,均匀撒入沟内,播后覆盖过筛的细肥土,厚1厘米左右,以不见种子为度。最后,畦面盖草,保温保湿。当气温上升至18-20摄氏度时,7-10天出苗。出苗后及时揭去盖草,加强田间管理,培育至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出圃定植。撒播,先将苗床灌水,湿润畦面。然后,将种子拌火土灰或细土均匀地撒于畦面上,撒盖1薄层过筛的细肥土,播后用竹扫把轻轻拍打,使种子与畦土密接。最后覆盖稻草,保温保湿。出苗后揭去,泼浇1次稀薄人畜粪水,促苗生长。当苗高3-5厘米时进行间苗,拔去密苗和弱苗。苗高7-9厘米时定苗,每隔7-10厘米留壮苗1株。培育1年即可移栽。
扦插繁殖:
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春插,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选1-2年生发育充实、健壮、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枝条,剪去顶梢过于 柔嫩和基部过于木质化部分,取其中段,剪成长20-25厘米的插条,摘除下部叶片,留上部叶片1-2片。在下端近节处,剪成马耳形斜面,置500ppm萘乙酸(NNA)溶液中浸泡3-5分钟,取出冲洗去药液,稍晾干后扦插。插时,在整平耙细的苗床上,按行距40-50厘米开沟深15-20厘米,将插条每隔7-10厘米(株距)斜插入1根,露出地面1/2-1/3。插后覆土压紧,浇1次透水。以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半个月左右即可生根。成苗率达95%以上。若进行扦插育苗,按行株距10*5厘米扦插,可以取得大量的扦插苗,进行大田移栽。
分株繁殖:
白英萌蘖力极强。可于秋冬季将植株地下根挖露土面,砍伤根皮,覆少量肥土,翌春即可萌蘖新苗。然后带根挖取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
白英 - 栽培要点
1.选地整地:
育苗地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和灌溉方便的地块。栽植地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庭院四周的篱笆或围墙旁;也可选择生荒地、熟地栽植。地选后,结合整地
白英
每亩施入土杂肥1500公斤,翻耕入土作基肥。然后整平耙细,作成宽1.5米的高峰畦或平畦,畦沟宽40厘米,四周理好排水沟。
2.移栽:
于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进行。栽时按行距50-70厘米开沟,沟深15百米左右。然后,按株距7-10厘米栽入幼苗1株。栽正、栽直,覆土稍高于原土痕,使根系舒展,栽后浇1次定根水。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和追肥:
白英幼苗生长缓慢,生长初期要勤中耕除草。每年进行4-5次,第1次在苗高5厘米左右时,宜浅松土除草,结合松土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1500公斤,促使幼苗生长健壮。以后每隔1个月除草1次,直至封行之后。除净田间杂草,是白英育苗成败的关键。秋冬枯苗落叶后,于株行间开沟施肥并进行培土,以利苗株安全越冬。
2.排灌水:
白英耐旱怕涝。但苗期需水量较大,幼苗出土后,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干旱季节要灌水保苗。雨季要注意及时疏沟排水。
3.设立支架:
当苗高30厘米以上时,在行间用竹杆或树枝搭设支架,牵引茎蔓攀援向上生长,改善行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强光合作用,促进茎叶生长茂盛,有利增产。架高1.7米左右,两行之间用横杆连接,使之稳固。
虫害防治
1.红蜘蛛:6-7个月红蜘蛛聚集叶背面,吸取汁液,使叶片变黄,枯萎脱落。越是干旱天气,危害越严重。
2.蚜虫:6-7月蚜虫密集在嫩茎和嫩叶上,吸取汁液,使叶片变黄枯萎谢。防治方法:以上两种害虫均危害叶片,发生时喷1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灭蚜松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杀灭。
白英 - 临床应用
1.癌肿:可与半枝莲、龙葵、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2.黄疽型肝炎、胆石症、胆囊炎:可与苗陈、金钱草、大黄等同用。
3.疮疗痈肿、丹毒:可内服本品,或用鲜品捣烂局部外敷。
白英
4.风湿痹痛:可与祛风活血药配伍应用。
5.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取白英全草制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2岁以下每次2毫升,每日2次;4~12岁每次4毫升,每日2~3次;12岁以上每次4毫升,每日3~4次。治疗31例,痊愈(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尿三胆试验与肝功能恢复正常)23例,好转(自觉症状改善,尿三胆正常,肝功能好转者)8例。临床观察到,白英注射液对退黄、改善症状和降低转氨酶均有较好疗效,但对降低麝浊、锌浊及脑絮效果较差。
6.用于感冒发热,乳痈、恶疮等症:白英味苦微寒,功能清热解毒,用治感冒发热、乳痈等,可配合蒲公英、银花、一见喜等药同用。
7.用于湿热黄疸、腹水等症:白英有利尿作用,治疗湿热黄疸或腹水肿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金钱草、茵陈等药同用,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泄。
8.用于风湿痹痛:白英有祛风湿作用,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秦艽、枪活、独活等药同用。近年来用本品配伍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等药,用于肺癌以及胃肠道癌肿等症。
白英 - 性状鉴别
白英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有分枝,长短不等,长可达1.2m,直径2-7mm。表面黄绿色至棕绿色,密被灰白色柔毛,粗茎通常毛较少或无毛。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暗绿色,展平后戟形或琴形,被毛茸;叶柄长1-3cm。有时附黄绿色,或暗红色的果实。茎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生,髓部白色或中空;中质脆易碎。气微,味苦。
以茎粗壮、叶绿、无果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和叶柄的表面密生腺毛并有少数非腺毛。腺毛柄部由4~10个细胞组成,长450~560μm,基部细胞直径80~130μm,常见其间有1~2个细胞已皱缩;头部单个细胞,长圆形,直径10~14μm。
茎(直径3mm)的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较厚;中柱鞘部位由纤维断续成环带;维管束双韧型,韧皮部较薄;髓部有含砂晶的细胞散在。
白英茎横切面简图(×21)
白英茎横切面
叶上表面密被腺毛,长900~1700μm,柄部由4~5个细胞组成,常见其间有1~2个细胞已皱缩,头部单个细胞,长圆形或长卵形,直径8~14μm;另有少数腺毛,柄部由2个细胞组成,长90~108μm,头部单个细胞,圆形,直径40~50μm。非腺毛极少,长850~1500μm,由4~6个细胞组成。叶下表面密被腺毛和密布气孔,腺毛柄部由3~7个细胞组成,长234~320μm,基部细胞直径72~85μm,常见其间有1~2个细胞已皱缩,头部仍为单细胞,长圆形或长卵形,直径8~13μm;非腺毛少见,形态与叶上表面相似;气孔保卫细胞长21~22μm,副卫细胞3~6个。叶肉中有含砂晶细胞。
理化鉴别
取生药粉末5g,加乙醇25ml,置水浴上回流半小时,滤过,滤液分别置于3支5ml小试管中,分别加碘化钾试液,出现黄白色沉淀;加碘化钾碘试液出现红棕色沉淀;加碘化汞钾试液出现黄白色沉淀。
白英 - 文化底蕴
《本经》:主头秃恶疮热气,疥瘙茄癣虫。
陶弘景:叶作羹饮,甚疗劳。
《本草拾遗》: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
《开宝本草》:别本注,茎叶煮粥极解热毒。
《百草镜》:除骨节风湿痛。
王安卿《采药志》:活血追风生血,治鬼箭有效。
《纲目拾遗》:止血淋,疟,疝气。汁滴耳中,止脓不干。治疬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蛔结腹痛。
《植物名实图考》:治腰痛。
《分类草药性》:治惊风,咳嗽。
《药材学》:清热解毒。治恶疮,漆疮。
《尔雅》郭璞注:今江东有鬼目草,茎似葛,叶员而毛,子如耳珰也,赤色丛生。
《别录》:白英、生益州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
《唐本草》:白英,鬼目草也,蔓生,叶似王瓜,小长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东人谓之白草。
《纲目》:白英,俗名排风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开小白花,子如龙葵子,熟时紫赤色。《吴志》云:孙皓时有鬼目菜,缘枣树长丈余,叶广四寸,厚三分,人皆异之。即此物也。张寿颐:白宅藤,以效力而言,似亦温和性质,然采而尝之,略如青草气,不含辛辣及恶劣等味,盖蔓延走窜之性即其全体大用,不在乎气味之寒热温凉者。惟以赵(学敏)氏所治诸症,绎其大旨,类皆湿热为病居其多数,而气味颇清,盖清热理湿,而通水道,利关节,兼能消痰去瘀,理气解结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