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 - 基本资料
薯蓣
出处:侯宁极《药谱》。
拼音名:ShānYɑo
英文名:CommonYamRhizomeWingedYanRhizome,RhizomeofCommonYam
别名:薯藇、署预、山芋、诸署、署豫、玉延、修脆、薯、山薯、王薯、薯药、怀薯蓣、蛇芋、白苕、九黄姜、野白薯、山板薯、扇子薯、佛掌薯
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oppositaThunb.[D.batatasDecne.]
采收和储藏:芦头栽种当年收,珠芽繁殖第2年收,于霜降后叶呈黄色时采挖。洗净泥土,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薯蓣。选择粗大顺直的毛薯蓣,用清水浸匀,再加微
薯蓣
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剂,晒干打光,即为光薯蓣。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或杂草中;或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地区。
性味:甘;平
归经: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补脾;养肺;固肾;益精。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遗精;带下;肾虚尿频;外用治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注意:湿盛中满或有实邪、积滞者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