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属性 地骨皮-植物源生态 植物形态 灌木,高1~2m。枝细长,常弯曲下垂,有刺。叶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卵状菱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6cm,宽0.5~1.7cm。花1~4朵簇生于叶腋;花萼钟形,3~5裂;花冠漏头状,淡紫色,5裂,有缘毛;雄蕊5,花丝基部密生白色柔毛;子房2室。浆果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5~15mm,红色。种子肾形,棕黄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于山坡、田野向阳干燥处;有栽培。主产山西、河南、浙江、江苏;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编辑本段中药属性药材简介 【异名】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本经》),枸杞根,苟起根(《本草经集注》),枸杞根皮(《药性论》),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河南中药手册》),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山东中药》),红榴根皮(《中药材手册》),狗地芽皮(《四川中药志》)。 地骨皮-采摘 【考证】出自《外台秘要》 【来源】为茄种植物枸杞等的根皮。植物形态详"枸杞子"条。 【采集】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药材】干燥根皮为短小的筒状或槽状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长3~10厘米,宽0.6~1.5厘米,厚约3毫米。外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粗糙,有错杂的纵裂纹,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较平坦,有细纵纹。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黄色,内层灰白色。臭微。味微甘。以块大、肉厚、无木心与杂质者为佳。 采制:全年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性状:根皮呈筒状、槽状或不规则卷片。筒直径0.5~2cm,厚1~3mm。外表面土 地骨皮-植物性状 黄色或灰黄色,粗糙,有交错裂纹,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较厚,土黄色;内层类白色。微有香气,味稍甜。 化学成分:根皮含甜菜碱(betaine)、枸杞酰胺(lyciumamide)、β-谷甾醇,柳杉酚(sugiol)、蜂蜜酸(melissic acid)、亚油酸和桂皮酸。 性味: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 附注:同属植物宁夏枸杞L. barbarum L.的根皮,亦作地骨皮用。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生产。 药材性状 【炮制】拣去杂质及木心,略洗,晒干,切段。 地骨皮 【性味】甘,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纲目》:"味甘淡,寒。" 【归经】入肺、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足少阴,手少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足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②《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 地骨皮(5张)③《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 ④《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⑤《本草别说》:"治金疮。" ⑥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⑦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⑧《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 ⑨《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⑩《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痼,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医学入门》:"忌铁。" ②《本草汇言》:"虚劳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泻者宜减之。" ③《本草正》:"假热者勿用。"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皮筒状、槽状或不规则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长3-10cm,直径0.5-2cm,厚1-3mm。外表面土黄色或灰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具细纵条纹。质松脆,易折,折断面分内外两层;内层灰白色。气微,味微甘,后苦。以筒粗,肉厚,整齐,无木心及碎片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皮横切面:落皮层较厚,有2-3条木栓组织环带,最内的木栓层为完整的环带,外侧的则交错连接,可见颓废的筛管及射线细胞。韧皮部较宽,占根皮厚度一半;纤维单个散在或少数成束,偶见石细胞;射线宽1-2列细胞。本口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砂晶。 粉末特征 1、米黄色。 2.草酸钙砂晶随处散在,有的薄壁细胞充满砂晶,形成砂晶囊。 3、纤维常与射线细胞连接;纤维梭形或纺锤形,长110-230μm,壁厚3-11μm,木化或微木化,具稀疏斜纹孔,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 4.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复粒由2-8分粒组成。此外,可见石细胞、木栓细胞及落皮层薄壁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