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草 - 植物形态海金沙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4米。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有白色微毛。叶为1~2回羽状复叶,纸质,两面均被细柔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12~20厘米,宽10~16厘米,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不规则分裂,上部小叶无柄,羽状或戟0,下部小叶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与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时为1回材状复叶,小叶阔线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规则的小片。孢子囊生于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叶的齿及裂片顶端成穗状排列,穗长2~4毫米,孢子囊盖鳞片状,卵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环带侧生,聚集一处。袍子囊多在夏秋季产生。
野生于山坡、草丛中,攀援他物而生长。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及根茎(海金沙根)、成熟的孢子(海金沙)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同属植物小叶海金沙的全草,在广东、广西民间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羽片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片基部有关节。
海金沙草 - 采集
8~9月采收。
海金沙草 - 化学成分
藤含氨基酸、糖类、黄酮甙和酚类。叶中含黄酮类。
海金沙草 - 性味
甘,寒。
①《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②《岭南采药录》:"味甘,性寒,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寒,味甘淡,无毒。"
海金沙草 -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带下,小便不利,肾炎水肿,湿热黄疸,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烫伤,丹毒。
①《履巉岩本草》:"治淋病热痛者,并小便不利?
②《生草药性备要》:"专理跌打。"
③《分类草药性》:"退火。治淋症,咳嗽,筋骨疼痛。"
④《天宝本草》:"平肝济火。治小儿螬疳,红崩淋沥。"
⑤《岭南采药录》:"通淋,利小肠,解热毒气。治伤寒狂热,湿热肿满,茎痛,疗痘疮变黑。"
⑥《广州植物志》:"可敷郁血,又可上咯血。"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五淋白浊,消水肿。"
⑧《四川中药志》:"治痨嗽火咳。"
⑨《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水肿,湿热黄疸,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胃火牙痛,水泡疮。"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赤,肠炎痢疾。"
⑾《广西中草药》:"治汤火伤。"
⑿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活血通络,治百日咳。"
海金沙草 -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鲜者1~3两);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