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葵子 - 简介
天葵子中文名
天葵子(《分类草药性》)
英文名
RadixSemiaquilegiae
异名
紫背天葵子(《医宗汇编》),千年老鼠屎(《纲目抬遗》),金耗子屎(《贵州民间方药集》),千年耗子屎、地丁子(《贵阳民间药草》),天去子、野乌头子、鸡腿、散血珠(《湖南药物志》),天葵根(《江西草药》)。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块根。植物形态详天葵条。
采集
5~6月间挖取块根,除去须根,晒干。
天葵子药材
干燥块根多数为椭圆形、纺锤形,或呈圆柱形而扭曲,长1~3厘米,宽0.5~1厘米,外面暗褐色,表面粗糙,具不规则纵槽纹及横向线纹;块根顶端常有叶柄残基,外被数层黄褐色鞘状鳞片,有须根或须根痕。质较脆,断面较平坦,皮部类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弱,味先甘而后涩。以干燥、形大、外黑内白、无须根杂质者为佳。主产江苏、湖南、湖北。此外,安徽、广西、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
含生物碱、内酯、香豆素、酚性成分及氨基酸等。
炮制
清水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
甘苦,寒。
① 《滇南本草》 :性寒,味苦辛。
② 《本草求原》 :甘淡,平。
③《浙江民间草药》:性寒,味酸,有毒。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脾,小肠、膀胱三经。
天葵子 - 植物形态
天葵子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40cm。茎纤细,疏生短柔毛。基生叶有长柄,为三出复叶,小叶广楔形,3深裂,裂片疏生粗齿,下面带紫色;茎生叶较小,夏末茎叶枯萎。花小,单生于叶腋或茎顶,白色微带淡红,萼片5,花瓣状;花瓣5,匙形,基部囊状;雄蕊8~14;心皮3~5。骨突果2~4。种子黑色。花期3~4月,立夏前果实成熟。生于丘陵或低山林下、草丛、沟边等阴湿处。主产湖南、湖北、江苏。
天葵子 - 中药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细胞,含棕色物。皮层较窄。韧皮部宽广。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至20余列细胞,导管放射状排列。有的可见细小髓部。
本品断面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黄白色荧光,加酸或加碱后荧光减退。
取本品粉末1g,加70%乙醇1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盐酸溶液(1→100)5ml使溶解,滤过,滤液分置两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1~2滴,生成橘红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硅钨酸试液1~2滴,生成黄色沉淀。
天葵子 - 功用主治
《滇南本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治痈肿,瘰疬,疔疮,淋浊,带下,肺虚咳嗽,疝气,癫痫,小儿惊风,痔疮,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滇南本草》
散诸疮肿,攻痈疽,排脓定痛,治瘰疬,消散结核,治妇人奶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乳痈,乳岩坚硬如石,服之或散或溃。
《百草镜》
清热,治痈疽肿毒,疔疮,跌扑,疯犬伤,疝气,痔疮,劳伤。
《本草求原》
主内伤痰火,消瘰疬恶疮,浸酒佳。
《贵州民间方药集》
消炎,明目,去眼翳;又可驱风,表寒,治小儿惊风及母猪疯。
《贵阳民间药草》
天葵子 植物形态清热解毒。治癫痫、蛇咬伤。
《四川中药志》
利水通淋,解毒。治尿酸结石,小便淋沥不清。
《贵州草药》
定惊,镇痛,平喘,解毒。
《陕西中草药》
治蛇、虫咬伤,跌打损伤,尿路结石,皮肤干燥。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3钱;研末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捣汁点眼。
宜忌:《四川中药志》:脾虚便溏和小便清利者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