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 - 药品简述
高良姜药名:高良姜
汉语拼音:gao liang jiang
英文名: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别名: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性味:辛,热。
归经:归脾经、胃经。
功能: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生态环境:生长在路边、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的海南及雷州半岛、广西、云南、台湾等地。广东、云南并有栽培。产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药材基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
采收储藏: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高良姜 - 用药禁忌
1、《云南中药志》:“胃热者忌服。”
2、阴虚有热者忌服。《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痛,法咸忌之。”
高良姜 -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4-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密纵皱纹及灰棕色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下面有圆形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内皮层环较明显,散有维管束点痕。气香,味辛辣。以分枝少、色红棕、香气浓、味辣得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切向延长,外壁增厚。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较中柱维管束大;内皮层明显。中柱散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内皮层处维管束较小而密,几连成环状;维管束鞘纤维成环,壁厚,非木化和微木化。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特征:紫棕色。
1、淀粉粒单粒棒槌形、肾形、长椭圆形、菱角形或长卵形,长24-44(-93)μm,直径8-27μm,脐点点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偏于一端或位于中部,层纹不明显或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偶见半复粒。
2、分泌细胞破碎,完整者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48μm,壁稍厚,有纹孔,胞腔含橙红色或棕红色树脂状物。
3、薄壁细胞壁稍厚,有类圆形纹孔;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
4、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8-56μm。此外,有纤维及多角形鳞叶表皮细胞。有时可见根的内皮层细胞,常单个散在,狭长形,末端平截或稍尖突,长120-200μm,直径22-27μm,壁三边甚厚,一边薄,也有四面均匀增厚,非木化,也沟明显。
化学鉴定
1、取本品乙醚浸出液挥干,得芳香辛辣的黄色油状物,加浓硫酸1滴与香草醛结晶一粒,即显紫红色。(检查挥发油)
2、取本品95%乙醇浸出液,取滤液1滴,滴于滤纸上,氨熏后应显黄色;挥去氨后颜色变浅,喷以1%三氯化铝试液,置荧光灯下观察,应显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
高良姜 - 药材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润气候。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法。3-4月,从母株旁挖取带嫩芽的根茎,每株带4-5个芽,按行株距2m×1m开穴,穴宽20-25cm,深15-20cm,进行移栽,栽后填土,压紧,浇水。
田间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2-3次,追施人畜粪水2-3次。
|